地纬招商网(www.zhongguozhaoshang.com)为大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软件人力资源储备巨大,但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
软件产业是进行软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技术产业,是智力与知识高度密集的产业,因此,人是软件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西安在潜在人力资源上有比较优势。西安的40所大专院校中大多设有计算机相关学科,而着名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中,每年约有3000多名计算机及相关专家业的本科生,300多硕士生与博士生毕业,以及各种通过计算机培训的程序员源源不断的充实着软件人才队伍。但是,西安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状”,出现高端和低端两头缺乏的局面――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同时缺乏。
西安高级管理人员、软件工程师数量有限,相对于北京、上海、大连等软件基地,西安对这些软件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同时,西安缺少软件行业的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导致西安软件产品缺少“品牌”形象。销售渠道狭小,市场占有率低。西安虽然有着大量软件蓝领,但是职业化的基础程序员远远跟不上需求。西安的程序员熟练程度低,程序编写规范性差,导致软件产品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软件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最终软件产品的可靠性无法得到权威认证,无法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同。而软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发是软件形成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步骤。同时,西安软件研发人员的合作精神不强,大规模研发团队难以形成,承担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比较弱。
(二)企业规模小,缺少规范化生产、管理经验。
西安软件企业规模偏小。截至2002年,西安有软件企业400家,仅占全国的16%,并且小企业众多。2000年全国软件销售额排列前100家的软件企业中,陕西仅有三家(均在西安)据统计2000年全国软件产业总收入为590亿元,年增长率33.2%,其中北京190亿元、广东135亿元、上海49亿元、辽宁40亿元,西安30亿元。西安软件业以小企业为主,尽管90%的软件企业都聚集在西安软件园。但相互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和沟通,没有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意识,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很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此外,这些小软件企业成立时间不长,缺少软件出口加工经验,这到导致积累不足。产品规范化程度不高;企业也缺乏协同大型软件开发的管理经验,导致缺乏大规模团队生产,这大大限制了西安软件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形成,阻碍了竞争力的提高。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软件产业是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低而开发成本高的产业。软件产品的前期开发所需成本的比重甚至可以占到70%。一般认为大企业具有天然的创新优势,能够同时支持多项研发活动进而分散风险,具有研发的规模经济,以及具有商业应用方面的优势,可以凭借发达的营销网络使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等等。西安软件企业规模都很小,资本量小,因此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创新是多元化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共同推动的。西安软件产业也很难产生产业创新,这是因为:1、园内企业间没有知识技术外溢,难以形成知识、技术的扩散效应;2、西安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科研能力巨大,但缺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很多软件创新和成果只停留在科研机构并没有进一步商业化――未能投入生产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和各大院校的软件园缺少合作;融资渠道狭窄,以银行为贷款主体的融资渠道限制了研发资本投入。3、从现实情况看: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建立IT(计算机、软件、通讯)产业的R&D机构。跨国公司的研究课题大多具有市场前景。其“溢出效应”对加速国内软件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西安软件产业缺 乏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基本上是在利用北京、上海技术产品的二次“溢出效应”,进行技术模仿。
(四)软件产业政策存在“普惠性”。
西安市政府倡导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制定投资、信贷、税收以及经济立法等产业结构政策采取多项扶持措施和减让措施。比如在税收方面,通过减税和免税吸引软件企业和留学创业人员及高级软件人才入住西安软件园;制定了关于软件企业出口权自动获得的具体措施等。但与国内其他软件基地的政策大同小异。由于西安地处内陆,经济政策灵活性不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其发展软件业的产业政策很多方面都是按照18号文件和借鉴其他软件基地,政策上有很多雷同之处,国内各大软件产业基地都建立了软件园,作为软件产业基地的核心,并且在税收、信贷、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除此之外,鼓励软件企业创业发展的政策缺乏配套性。西安软件产业的政策缺乏优势。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